?
背景
?
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,居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,對保險保障的需求逐步釋放,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保險。同時,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,我國健康險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,健康險增速領先于壽險及意外傷害險。僅在2009至2018的十年間,其保費收入從574億元增長至5448.13億元,暴漲近10倍,健康險保費的增長主要來自于重疾險。商業重大疾病保險可以作為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的有效補充,保費占比近六成,是商業健康險中最重要的險種。
?
然而重疾險市場起步不久,各項指標體系和制度還不完善,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,進而導致大量的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。重疾險賠付件數10年內增長6倍,賠付金額10年間增長8倍,投保人在近期保單年度內出險情況無法得到有效控制,總體上存在明顯的逆選擇,重疾險逆選擇緩慢地變得嚴重。目前,保險公司對于客戶逆選擇的防范非常被動,很大程度上依賴投保時客戶能夠如實告知其健康狀況,但數據證明帶病投保的客戶仍然不在少數。
?
現狀
?
在保險市場上的均衡狀態下,高風險的人傾向于以高價購買更多的保障(如更大的保險金額或更小的免賠額),低風險的被保險人傾向購買更少的保障。即,被保險人所購買的保障與其風險類型存在正相關的關系,保險業將這種相關性作為檢驗保險市場逆選擇的標準。?
?
然而對于重疾險市場,投保人購買的保障(或者投保人的行為特征)和風險類型之間的相關性并不能反映重疾險市場的逆選擇。一方面,較難精確判斷投保人的風險類型,大多是在對樣本進行分類之后,根據經驗數據計算各樣本組的重疾發生率,并據此判斷各樣本組的風險類型。另一方面,很難選擇合適的變量來衡量投保人所購買重疾險的保障程度。常用的保險金額不是衡量重疾險保障高低的唯一因素,投保人所購買的保險金額除了與投保人的風險類型有關以外,還與很多其它因素有關,如風險偏好、購買能力等。同時,重疾險保障的重疾種類多達上百種,不同重疾的全程治療費用相差很大。如果存在逆選擇,投保人則會根據自己易發重疾的醫療費用來確定相應的保險金額。因此,不同重疾投保人所購買的保險金額相差很大,且缺乏可比較的基礎。
?
而對于傳統的逆選擇問題研究,大都是基于對單張保單的建模,這種模型對檢驗期限較短的險種效果較好,例如車險和短期健康險等。然而,重疾險大多都是保險期限較長的險種,承保時間持續數十年以上。并且,由于我國重疾險的起步比較晚,重疾經驗數據的觀察期往往只有數年,屬于刪失比例較高的刪失數據。因此,通過經驗數據的分析只能觀察到很小一部分保單的出險情況,此時這種建模方法顯然會有較大的偏差。
?
因此,對于重疾險這種較為特殊的長期險種,用于檢驗短期險種逆選擇的方法不太適用。通常無法準確衡量重疾險投保人所購買的保障,也無法準確衡量重疾險投保人的風險類型,更無法通過這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來判斷重疾險是否存在逆選擇,因此必須根據重疾險的特征設計新的檢驗方法。
?